1. 多场景模拟定制:
◦ 化学泄露场景:不仅有风向判断与疏散路线规划,还模拟不同化学物质的泄漏特性,如有的挥发性强、有的遇水反应等。应急人员需根据具体物质特性选择正确的防护和清理措施,系统内置化学知识库,供现场查询参考。同时,设置周边居民楼、学校、工厂等不同类型建筑,考验人员疏散时对特殊人群(如学生、老人)的照顾策略。
◦ 核辐射事故:除辐射剂量监测与防护装备穿戴,虚拟场景精确模拟辐射区域的辐射衰减梯度,要求救援人员依据剂量分布合理安排救援顺序,优先救助辐射暴露风险高的人员。引入核应急救援机器人模拟操作环节,让操作人员远程操控机器人进入高辐射区进行初步勘察、物资运输等任务,拓展救援手段。
◦ 大规模食物中毒:根据食物中毒源不同(如细菌性、化学性、有毒动植物等),虚拟厨房、餐厅场景里呈现不同症状的 “患者”,医护人员要快速判断中毒类型,实施针对性洗胃、解毒等急救操作。同时,联合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角色,追溯食物供应链,排查中毒源头,实现全流程应急处置模拟。
2. 角色深度代入:
◦ 一线急救医护人员:操作界面仿照真实急救车和急诊室布局,配备除颤仪、心电监护仪、氧气瓶等模拟设备的虚拟操控功能,从现场心肺复苏到途中紧急救治,再到医院交接,全程无缝衔接。可以模拟遇到大出血、气道梗阻等危急状况,考验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技能熟练度。
◦ 医院行政协调员:其操作界面关联医院各个科室的床位、设备、人员信息实时数据库,在紧急情况下一键发起全院广播通知,调配物资时能直观看到库存动态变化,协调手术室安排时可与麻醉科、外科医生实时沟通,确保手术准备高效顺畅,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流程。
◦ 消防救援人员:在虚拟火灾、爆炸等场景下,操控消防车、消防云梯等装备模型,与医护人员协同作战,负责现场灭火、破拆救援被困人员,其任务清单包含火势评估、消防水带铺设路线规划、救援绳索使用技巧等实战要点,操作界面有实时风向、火势蔓延方向等环境信息提示。
3. 实时数据反馈与评估:
◦ 细分数据收集:除基本响应时间等,还对每个操作步骤计时,比如医护人员气管插管操作时长、物资调配申请到送达的间隔时间、消防人员破拆一扇门的用时等,精准定位效率瓶颈。收集人员沟通频次与时长,分析团队协作中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,是否存在信息孤岛。
◦ 智能对比分析:系统不仅对比不同地区、层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,还能根据历史演练数据为各团队、角色绘制成长曲线,直观展示进步幅度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演练中的高频失误点,自动匹配相关培训资料、案例教程,供后续针对性学习提升。
◦ 多维评估报告:报告涵盖个人技能、团队协作、资源管理、应急决策等多个维度,除可视化图表,还生成文字总结,详细阐述优势与不足,给出改进建议优先级排序,方便各单位快速制定改进计划。
4. 跨地区联合演练:
◦ 网络优化协同:采用低延迟、高带宽的分布式网络架构,确保多地人员操作实时同步,避免卡顿、延迟影响演练效果。搭建联合指挥中心虚拟场景,不同地区指挥官在此协同决策,共享各地疫情数据、医疗资源储备、交通路况等信息,实现统一调度。
◦ 资源互补模拟:在传染病大流行模拟中,大城市医院发挥检测能力强、专家资源丰富优势,为小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断支持;小城市医疗机构熟悉当地社区情况,负责轻症患者就地隔离观察、组织社区防控,双方在患者转运交接流程中模拟不同交通方式(如救护车、直升机转运对接),优化转运环节中的感染防控措施。
◦ 经验交流互动:演练结束后,设置线上交流论坛,各地参与者分享实战经验、创新做法,组织专家点评,将优秀案例整理成册,供全国医疗机构学习借鉴,促进应急处置水平整体提升。
5. 公众参与模拟环节:
◦ 情绪行为模拟:公众角色由人工智能驱动,模拟不同性格、年龄人群在灾害中的行为模式,如年轻人可能试图自行救援、老人小孩容易惊慌失措、部分人有囤积物资倾向等。他们会对救援人员的指令产生不同反应,使沟通难度加大,考验应急人员的群众工作能力。
◦ 科普互动设计:应急人员可通过虚拟广播、发放宣传手册(虚拟操作)等方式向公众科普防护知识,系统根据公众接受程度反馈效果,如设置问答环节,看公众是否掌握关键信息,促使救援人员优化科普策略,提升公众配合度。
◦ 舆情监测应对:模拟社交媒体舆情发酵,出现谣言、恐慌信息传播,安排宣传部门角色负责监测舆情、发布权威信息辟谣,引导舆论走向,锻炼医疗机构在信息时代应对社会舆论压力的能力。